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基金会动态

先民为何选它治沙?千年古桑树的年轮里藏着黄河故道生态密码

2025-11-07 15:09:19


6000余亩古桑林静谧矗立,2万余株百年古桑枝干虬曲、挺拔遒劲,阳光穿过层层叠叠的桑叶,在沙地上投下斑驳光影,仿佛诉说着千年生态智慧。

11月5日至6日,“万里同心,共护黄河——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媒体记者网络大V山东行”活动走进德州夏津,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与网络大V漫步古桑林间,指尖轻抚沧桑树干,感慨先民治沙的智慧与自然修复的力量。

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,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活见证。这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,源自黄河改道后留下的生态困境——历史上两次黄河改道,在此冲刷出万亩沙丘,风沙肆虐,作物难生。先民们发现桑树根系深、耐旱抗碱的特性,将其选为治沙“主力军”,终使沙丘变绿洲。

如今,古桑林不仅成为防风固沙的生态屏障,更衍生出多元融合的产业体系。每年五月椹果成熟时,生态文化节吸引八方游客。当地以“一棵古桑树”为纽带,串联健康养生、文化体验与生态旅游,让古老遗产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财富。

不远处,夏津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则书写着黄河流域湿地保护的生动实践。这里水网纵横、植被丰茂,芦苇摇曳,水鸟低飞,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。作为“地球之肾”,湿地公园在涵养水源、净化水质、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作用显著。媒体团实地探访湿地监测点,聆听专家讲解,近距离观察湿地生物,切身感受当地在生态修复上的不懈努力。

生态之美,始于守护;文明之风,贵在践行。夏津县广泛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,为生态文明注入了蓬勃的民间力量。夏津县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作为核心社会组织,以“保护绿色环境、传播公益理念、共建幸福生活”为宗旨,构建“1+4+N”服务模式,联动政府、企业、学校、家庭等多方主体,年均开展活动近百场,覆盖3万余人次。

协会在5所学校设立环保社团,开展旧物改造、创意设计等课程50余场,吸引超800名学生参与;连续多年推出环保主题《开学第一课》,普及黄河生态知识,点燃青少年的环保热情。面向公众,协会创新推出“自然侦探游园会”“环保公益捡跑”等活动,结合传统节日融入“零废弃”“旧物焕新”理念,让环保融入日常。

夏津县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举办落叶书签制作活动

“我们还制作和传播具有创意的环保短视频,招募小学生担任环保‘星’主播,在视频号推出系列环保小视频,让绿色理念触达更多家庭。”夏津县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会长时忠静向记者介绍道。

椹果节期间,志愿者在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发放古树保护手册、清理垃圾,传递生态理念;联合相关部门开展“沿着黄河去宣讲”活动,推动生态文明进机关、校园、社区与企业,已宣讲20余场,覆盖5000余人次。此外,夏津县还组织家庭参与滩区植树,累计种植杨树400株,为“双碳”目标贡献志愿力量。

“万里同心,共护黄河——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媒体记者网络大V山东行”活动走进德州夏津

此次媒体行通过实地探访与深度交流,生动记录山东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志愿服务方面的成效。

(大众新闻记者 赵雅南)

责任编辑:韩雨婷